两年前建设部颁布《商品住宅装修一次到位实施细则》,竭力推广精装修住宅。两年时间过去了,北京的精装修住宅不断没有能够全面推广开,反而成为消费者协会公布的投诉焦点。 翻开房地产广告,以精装修为卖点的项目正变得越来越多。自从两年前建设部颁布《商品住宅装修一次到位实施细则》(以下简称《细则》)后,家装企业和消费者就对此抱了很大的希望。家装企业希望借此机会将到处泛滥的马路装修队一举挤出市场,消费者则希望能免除买房后自己装修的麻烦。 迄今两年过去了,当初的希望,变成今天的现实了吗? 精装修的尴尬现状 来自北京市消费者协会的数据显示,目前在房地产投诉中,精装修投诉已超过30,成为继物业管理后的第一大房地产投诉热点。围绕精装修的种种纠纷,现在成为开发商和消费者最头痛的事。北京CBD名盘新城国际有关人士告诉《楼王》,交房时的纠纷,大部分都发生在精装修上面,比例可达交房户数的20左右。而据《楼王》了解,由于新城国际主要是外销,精装修质量还属于比较好的。如果是普通楼盘,质量如何就可想而知了。 据了解,目前的精装修投诉,主要集中在施工质量和材料环节。而这两个方面,又恰恰是管理最难到位的。某装修公司的专家告诉《楼王》,京城装修市场的混乱是非常令人吃惊的。首先是施工垫资普遍存在和招投标极不规范。由于装修公司在与开发商的谈判中筹码不多,施工垫资几乎无法避免,与建筑垫资一样成了装修公司的一大心病。很多时候,专业公司宁可不做精装修工程,也不愿垫资。北京知名装修公司东易日盛就明确表示,现在公司已经不做精装修。另一家装修公司三鸣博雅也说,为了抵制垫资,公司放弃了很多到手的精装修工程。 精装修工程的招投标也极不规范。马路装修队肆意压价,使得正规的装修公司很难与之竞争,不得不退出这个市场。他们活得比我们滋润多了。某装修公司的老总无奈地说。而马路装修队的肆虐,直接导致了装修质量的下滑和纠纷的增加,形成了恶性循环,造成了今天精装修投诉多的尴尬局面。 开发商也有为难处 消费者不满意,开发商也头疼。有开发商对《楼王》表示,目前精装修的确问题很多,但并非开发商有意为之,主要是工程质量和进度太难控制,而消费者又往往提出各种各样的要求,使企业无端增加了很多管理成本。尤其是目前盛行的菜单式装修,很容易使工程进度失控,而仅仅提供样板间,又难以满足顾客的个性化需求。操作精装修,开发商也是左右为难。 新城国际的开发商万置公司对《楼王》表示,工程质量与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其实是一对矛盾的共同体。要满足顾客的个性化需求,工程管理水平就会大打折扣,就很容易产生质量问题;而要保证工程质量和进度,就必须按照统一的标准来做,但这样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又不能满足了。 对于现在市场上常见的样板间和菜单式两种精装修模式,新城国际还是选择了更保守也更稳妥的样板间,而且一种户型只提供一种样板间。也就是说,顾客完全没有选择的余地。买这儿的房子,就必须接受这样的装修。 那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怎么办?面对这个疑问,万置公司的张经理表示,只能尽量说服顾客,别无他法。好在新城国际的业主自住的不多,70以上都是买来投资。只要装修符合一般人的口味,业主多数也都认了。少数不肯接受的,就只能拆了装修自行重装。 而多数开发商都选择了较为灵活的办法。在开盘预售的时候,就向顾客提供样板间、菜单式装修和毛坯房等多项选择。不过在这种情况下,开发商如何做好工程管理就是个问题了。由于对精装修质量没底,不少业主最后选择了退掉精装修。 对于开发商与消费者难以互信的问题,置业专家舒可心建议,可以将购房合同一分为二,一份买房,一份买装修,这样便于界定责任,发生纠纷也更容易处理。但由于其中的利益关系非常复杂,加上《细则》将开发商列为精装修的第一责任人,这种做法现在市场上尚不多见。 初衷与现实的反差 当初力推精装修,建设部恐怕没有料到今天这样的局面。2002年建设部颁布《细则》,在全国范围内推广精装修,甚至一度打算禁止毛坯房销售,出发点是引进国际经验,使国内装修市场尽快与国际接轨。却不料水土不服,使原本就乱的装修市场更加混乱了。 首先在精装修的理解上就存在偏差。其实国外并不完全禁止毛坯房销售,只在香港等部分地区才有类似的规定。在发达国家,广泛存在的其实是粗装修。笔者一位移居加拿大的朋友介绍说,在加拿大,新房有两种,一种是开发商的现房,有简单的装修;还有一种是提供几种装修方案,由客户进行选择,相当于我们的菜单式装修。但这些都是粗装修。人们在买房之后,还可以自己再进行一次精装修。 其次在精装修的操作方式上,目前的现状与主管部门的期望也有不小的差距。根据《细则》,精装修的发展方向是坚持住宅产业现代化的技术路线,积极推行住宅装修工业化生产,提高现场装配化程度,减少手工作业,开发和推广新技术,使之成为工业化住宅建筑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。用住宅产业商会秘书长张雪舟的话说,是产业化
|